2021年6月21日(农历辛丑五月十二)11点32分,太阳到达黄经90度,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夏至。这一时刻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,使得北半球这一天白昼最长。物极必反,否极泰来。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后,即刻反转南下,向南回归线移动,故「夏至为一年阴之始。」
从2021年6月21日夏至到7月5日小暑,仍处在辛丑年三之气中,所不同的是,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启始南下,郁热中渐藏阴气,形成了新的气候特点。
在此期间的四个主要气候因素是:三之气客气:太阴湿土。三之气主气:少阳相火。三运客运:太徵,标志着火运太过。三运主运:少宫,标志着土运不及(木运乘虚反盛)。
时令分析
1
三之气客气太阴湿土
是镇星(土星)直接主政并影响地球的气候,形成了湿气鼎盛的局面。客气称为「当令之气」。
2
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
对应小满至大暑这段亘古不变的地面气候。地面气候称为「主气」。三之气的两个月中,太阳直射点以北回归线为界,自小满北上一个月,南下至大暑一个月。这是北半球一年中光照最强、最热的两个月。
3
三运客运太徵
是火运太过的气候因素。这种热量的影响来自于太阳系之外的天体质量。
4
三运主运少宫
是土运不及的气候因素,导致木运乘虚而盛。从根本上讲,它也同样来自于太阳系之外的天体质量。
这四个气候因素分别为:土、火、火、木。依照五行相生原则,当令之气太阴湿土得益于两个火的因素支持,火又得以木的因素支持。木、火、土三者相得益彰,可以形成湿气大作的气候。《黄帝内經•素问•六元正纪大论》写到太阴司政之年的气候时说:「三之气,天政布,湿气降,地气腾,雨乃时降,寒乃随之。感于寒湿,则民病身重胕肿,胸腹满。」这段话描绘的气候状态,在三之气夏至后会表现得更加突出。
养生重点
纵观夏至到小暑半个月直接影响气候的四大因素,没有明显制约湿气的因素,使湿气一家独大。针对这种气候特点所引发的人体失衡,时令养生可注意下列事项:
1
补中益气,防止胕肿胸腹满
在这种气候下,时空中阳气匮乏。中焦之气受损。于上不利心肺,于下不畅肝、胆、大肠、小肠、肾与膀胱,易出现「民病身重胕肿,胸腹满」的状态。这段时间如果出现了胃胀满,或者阴凉,应即刻健脾和胃,菜饭增加生姜的比例,适量吃辣椒去湿。
2
补元气,防止心衰
禀体虚弱,或者是年老气衰,要防止出现心衰症状。一旦发生长吸气,身心软懒等征兆,应及时饮食人参补益元气。如果吃人参有明显改善,说明补益对证,在三之气内,应随时注意用适量人参调节。
3
不宜大怒
大怒可致使气与形相脱离。在当下时空,一旦气与形脱离,即使中青年人,也可出现猝死现象。
4
不宜熬夜
除了必须的工作之外,这段时间不宜闲极无聊的熬夜。由于时空缺少阳气的支撑,身心疲惫到一定限度,会导致「疲劳死」现象的发生。
5
不食生冷
这段时间吃水果,要先用热水泡过,或者是微波炉加热30秒,以去寒气。不可以喝凉水、吃凉饭,以防同气相求,引时空湿寒之气进入体内,化为湿寒之邪。如果当下喝冰水无有不适,那是消化系统传感麻木也,为日后健康留下隐患。
6
慎吹空调
湿气盛行的时空可以使发散的排泄物阻塞毛孔,导致人郁热难挨。如果用空调长期降温,使毛孔收缩闭合,虽然皮肤干爽,却堵死了夏天郁热发散的渠道。久之患病。可以采用郁热即时洗澡的方法,去除污垢,通畅排热渠道。不仅可以消暑凉爽,还可以促进夏日万物生长的循环。
7
知道向外
夏三月的养生之「道」是向外。应该趁早晚不凉不热之际,外出散步,以利发散;摘掉帽子,去掉头巾,与天通气,滋养根气;多余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,情志和天,等等。与自然和谐了,便获得了自然的力量,也就改善了「微尘」的薄弱。
8
道可道非常道
夏至到小暑半个月「太阴湿土」一家独大。但是,万物是相互影响变化的。土气太过,土克水导致水郁,导致部分人肾郁腰痛;土生金,阳光充足的天气,金气鼎盛克木,部分人出现肝郁。《经》云:「木郁达之。水郁折之。」具体问题具体解决。
以《黄帝内經》为理论基础的时令养生,专注于顺应自然,和谐天地,乃至于人。走近万物同体,共生共荣,心喜悦色,与夏相应。